张畯:中国西北早期摄影史书写及对第一批照片的考证-(1)

张畯:中国西北早期摄影史书写及对第一批照片的考证-(1)

“西部”的范围,出现于将全国“三分法”(即东部、中部和西部三大地区)和“四分法”(东部、中部、西部和东北四大地区)中的命名,西部地区总共包括12个省(自治区、直辖市),分别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、西藏自治区、内蒙古自治区、宁夏回族自治区、广西壮族自治区、云南省、贵州省、四川省、甘肃省、青海省、陕西省和重庆市。

西北,则属于行政区划“七分法”的一个结果,即东北、华北、华东、华南、华中、西南和西北地区。在这一划分中,地处我国西北方向的“西北地区”具体包括陕西省、宁夏回族自治区、甘肃省、青海省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五省区。“西北地区”这一称呼还出现在对自然地理的划分中,即将全国划分为东部季风区、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等三大自然区。由于本研究的重点并不在自然地理方面,因此考察范围采用“七分法”的“西北地区”所包括的陕、甘、宁、青、新五省区,并在此基础上将属于“西部”的蒙古地区纳入进来,具体原因如下。

(二)蒙古的取舍

一方面,从我国目前疆域版图形状看,将陕西划入西北地区,如果从陕西的正北方向经度为界,将内蒙的东西切分开,内蒙古将近三分之一的面积其实可以纳入“西北地区”。另一方面,任何地理都属于历史地理,即地理在不同历史时期它的权属关系会发生或大或小的变化,比如秦统一六国,比如北方少数民族历次跨过北方的“边墙”入主中原。当我们将晚清界定为西北摄影史研究的起始时间时(后文对此有专门考证),我们一定要遵循“历史地理”的原则,将地理还原为特定历史情形下的地理。由于当时蒙古(包括外蒙古)还在清政府的版图之内,因此在“西北早期摄影史”研究的初期,蒙古应当进入我们所划定的地理区域范围,并要考察发生在这一范围内的摄影活动。

清时期全图

事实上,在西北早期摄影活动中,进入蒙古地区开展的摄影考察活动不但频次多、时间长,而且质量高,留下来的文献规模也极其庞大。如果将这部分摄影活动舍弃掉,将是对西北早期摄影史极不负责任的做法。如同成书于清代的《历代舆地图》(杨守敬著),起春秋讫明代,除前汉纳入西域地图外,历代只画中原王朝直辖版图,连王朝的羁縻地区都不画,即以清代内地18省范围内的建置为准,新疆、青、藏、吉、黑、内蒙古等边区都排除在外。

杨守敬 《历代舆地图》

谭其骧在1955年编绘中国历史地图集时,开始打算以杨图为基础,结果发现问题很大。因此,从谭其骧的《中国历史地图集》开始,才将杨图中“丢失”的新疆、青、藏、吉、黑、内蒙古等边区正式“收复”。

谭其骧 《中国历史地图集》

具体在蒙古发生了怎样的摄影活动,在我们按照时间线的梳理中,会作出专题性的研究,限于篇幅不在这里重复。这里想强调的是,我们首先清晰划定了西北早期摄影史研究的空间范围,即我们考察的历史时期摄影活动发生在包括陕、甘、宁、青、新、蒙在内的地区。

(三)摄影史书写中西北时空的缺失

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,伴随西方殖民扩张和西北边疆危机,国内外探险家、传教士、记者和研究者频繁到访中国西北,由此将摄影术带入西北边疆,并留下了大量的摄影图像。这些图像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、图书馆或私人收藏家手中,一直未能得到全面、系统地收集整理与研究。近年来,该类图像逐步得到重视,成为多个学科利用“图像证史”的重要资源。但是限于这些图像未建成一个系统的数据库,已有的研究也呈现出“拿到什么做什么”的支离破碎的局面。这是西北早期摄影史研究的现状,也是需要回到“摄影的历史”,建构完整的西北区域摄影史的着力点所在。目前面世的各种版本摄影史,均未对西北摄影现象、摄影作品和蔚为壮观的文献给予系统考察和足够的篇幅。西北早期摄影史作为中国摄影史的区域构成要件,并未得到严肃的专门整理与研究。这既是西北区域摄影史的缺位,也造成了中国摄影史书写的失重,更是西北早期摄影史研究面临的问题与困境。

[英]伊莎贝拉·伯德:《中国影像之旅1894—1896》,马茜译,中国摄影出版社,2018

伊莎贝拉·伯德(Isabella Lucy Bird),Elliot & Fry拍摄

1.在摄影史专著方面。马运增等著《中国摄影史1840-1937》(1987),未从地区划分的角度梳理摄影史。蒋齐生著《中国摄影史1837-1949》(1998),按照解放区和国统区的分类书写,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。陈申、徐希景著《中国摄影艺术史》(2011版),其中第二章谈及早期中国摄影的发展历程及外国摄影家在中国。邢千里著《中国摄影简史》(2020)在早期摄影阶段亦提及“西方摄影师的东方视角”。上述摄影史著述更多基于宏观研究,均未就地区性的摄影活动单独设置章节。英国学者德博拉·爱尔兰编著的《伊莎贝拉·伯德:中国影像之旅1894—1896》中,英国女探险家伊莎贝拉最远也是到达西南部的成都和重庆,未能深入西北腹地。美国策展人、著名学者内奥米·罗森布拉姆的《世界摄影史》(2012)从传统的技术、风光、艺术、肖像等传统门类梳理摄影史,也未能进行地区性的摄影史书写。李文方的《世界摄影史》(2003)按照摄影术的诞生、初创、崛起、经典时代等时间轴进行分期,也未专做地域性摄影史的梳理。顾铮的《世界摄影史》(2006),则从摄影术前史一直写到当代摄影,跨度不可谓不大,话题也极为广泛,画意摄影、现代主义、1955年纽约《人类一家》大型摄影展、新彩色与新地形,摄影现象、风格、门类、流派、展览都是关注的对象。作为一部以“世界”摄影史定位,篇幅又不多的框架内,也难以在其中插入某国或某一地区的摄影历史。

[英]泰瑞·贝内特(Bennett T.):《中国摄影史:西方摄影师1861-1879》,徐婷婷译,中国摄影出版社,2014

在英国摄影史学家泰瑞·贝内特的《中国摄影史:西方摄影师1861-1879》中,首次进行了中国内部的分区研究。具体按照分区域、摄影师生平与创作个案、时间轴的方式展架构,比如香港、北京、通商口岸(上海、福州、宁波、厦门、广州、天津)以及未固定区域的流动摄影师划分,每一章节之下一一展开具体的摄影师个案叙述,从摄影师生平、来中国的时间,在中国居留和摄影活动情况,相关作品发表、流通、继承、收藏情况,以及离开中国直至其生命的终点,在“摄影史”的脉络内是鲜活的摄影师的“生命史”。诚如泰瑞在《中国摄影史》(卷一)前言中所述,以单个摄影师生平来组织资料的方法可能是最“自然”的。在庞大的史料面前,以照片作者生平为线索是最直接、简单的叙事思路,也是最适合的。这也可能是一种别无选择的写法。泰瑞的史料考证扎实,查阅了大量档案馆的一手文献,应用到私人信件、家谱、报刊文章、官方文书、历史地图、墓志铭等几乎能穷尽的各种渠道和形式的史料,读来线索清晰,细节生动可信,堪称一种完美的摄影史的书写范式。特别是作者本人令人惊叹的摄影收藏,为该部摄影史的书写提供了丰富的一手文献,这是国内摄影史研究和写作中难以做到的“收藏+”模式。作者在前言中指出“着手写作中国早期摄影史时,我面对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建立一个连贯的叙事线索,把摄影师、摄影作品和具体的时间、区域对接起来。”[1]这给我们开展以“西北”区域为单位的摄影史梳理,以及严肃的考证和连贯的叙事线索,提供了可以借鉴的范本。在该著《中国摄影分区年表1842-1879》中,提到进入西北地区开展拍摄的摄影师姓名可考的有5名,还有俄国佚名摄影师。地区涉及陕西、甘肃、新疆、蒙古,时间段在1870-1875年间。

朱靖江:边疆的重现——早期中国西北影像文献研究(1870-1949)

2.专门聚焦西北的研究成果。石璋如《莫高窟形》(1996),王建平《中国陕甘宁青伊斯兰文化老照片》(2010)、《中国内地和边疆伊斯兰文化老照片——毕敬士等传教士的视角和解读》(2012),王子云《教育部艺术文物考察团西北摄影集选(1940—1944)》(2018),孙志军《世纪敦煌——跨越百年的莫高窟影像》(2021),罗寄梅《观象敦煌:罗氏档案中的莫高与榆林石窟照片》(9卷本,2021)等专著;闫爱华《表征的重负--良友全国摄影旅行团的西北行》,郑梓煜《领土再现与空间实践:1935年民族扫墓节及西北考察中的摄影》,朱靖江《边疆的重现——早期中国西北影像文献研究(1870-1949)》,王海飞《西北民族志影像史略——兼述影视人类学在西北的发展趋势》,冯斌婷《影像中的历史:海映光档案中的中国西北电影资料研究(1941-1943年)》,以及王海姣《民国时期边疆摄影研究》等专论。在国家或教育部有关西北地区历史影像的课题中,经常出现的是伯希和、斯坦因、莫理循、马达汉等熟悉的身影。不是说这些摄影师不重要,正是因为他们的高频率“上镜”,导致“大师的历史”遮蔽了肌理丰富的、历史的更多层面和细节。如同侯王将相史遮蔽了小人物的历史,因此读者对于罗新还原出北魏宫女王钟儿《漫长的余生》,才会引起更多的同情,因为它对历史是精英的历史这一宏大历史叙事进行了祛魅。在英国摄影史学家泰瑞·贝内特的《中国摄影史:西方摄影师1861-1879》中,对专业摄影师和业余摄影爱好者一视同仁。这也是我们在西北摄影史的梳理中特别在意的一点,既不能让几个大师简化和代表了摄影史,也不能用“英雄历史叙事”遮蔽了更为广大的历史创造的主体——“人民群众”。所以,在西北摄影史的梳理中,只要进入研究时空范围内的业余摄影师,摄影活动和作品有据可查者,应当尽可能地纳入进来。

《西方的中国影像》(1793-1949),徐宏、卞修跃编著,黄山书社,2016

3.摄影师的个案研究。张明著《外国人拍摄的中国影像—1844-1949》(2008);徐宏、卞修跃编著《西方的中国影像》(1793-1949,64册),汇集了摄影术传入中国后,来华西方人士记录中国历史的影像。罗欢著《民国时期摄影文献辑刊》(全36册,2022)汇编了大量历史画刊等摄影类出版物,《沙飞摄影全集》《吴印咸摄影集》等个案研究,均以摄影师及作品为主体,未对涉及西北地区的摄影单设专章。

上述研究分别从摄影史、边疆、文物考古与美术等相关学科的角度聚焦西北早期摄影,对相关史料进行挖掘、整理与使用,更多倾向于跨学科研究,以及用摄影史料服务于其他学科的研究。对于西北地区的专门摄影史而言,既有研究提供了一些有用的编年信息、摄影师、摄影作品线索,但于全面的西北早期摄影文献的梳理而言,还远远不够。这样一种摄影史区域性研究薄弱、摄影本体“外部研究”偏多的状况,使笔者越发认识到具体到某一地区的摄影史本土研究、本体研究的迫切性。

(未完待续)

【关于张畯】

张畯,独立学者、摄影师、视觉艺术研究者。甘肃省美协理论委员会委员,第九届济南国际摄影双年展策展委员会委员。著有《失重的思想史》(2006 合著),《黄土地的变迁》(2010,获甘肃省优秀出版物二等奖,2011 年入选“人民联盟文库”,再版),《自观-我观- 他观》(2012),《影像的缘域》(2016),《十岁那年》(儿子长篇奇幻小说《隐形镇》创作观察手记,2017),《边疆视野下的中国想象——边疆视觉生产和“缘域”范式研究》(2020),《从观察者的技术到观察者的目光——《甘肃影像1000》评论合集》(2020),《近代中国形象演变与中国西北影像——从“他者”塑造的中国形象到本土摄影师镜头下的西北》(2021)。文章在《中国摄影家》《二十一世纪》《上海文化》等刊物发表。摄影作品参加第五届济南国际摄影双年展(2014),西双版纳国际摄影双年展(2016),首届“中国民族影像志”摄影大展(2016),第五届宁波国际摄影周(2022)《熟悉的陌生人》主题展(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,2022),《甘肃影像1000:多元与异质》(兰州谷仓当代影像馆,2023),《空间的复活》(银川当代美术馆,2023)《亦远亦近》主题展(法国孔多塞人文馆,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,2023)。

张畯《边疆视野下的中国想象》

西北道:中国早期摄影文献与评述

《黄土地的变迁》张畯&刘晓乾 著

纪实影社画廊

纪实影社 向优秀的摄影师致敬

纪实影社画廊 第一期

纪实影社画廊 第二期

纪实影社画廊 第三期

纪实影社画廊 第四期

纪实影社画廊 第五期

纪实影社画廊 第六期

纪实影社画廊 第七期

纪实影社画廊 第八期

联系微信:wsk382238759 dcy9966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