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程序会不知不觉地占用大量内存

为什么程序会不知不觉地占用大量内存

程序在运行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占用大量内存,甚至最终因内存耗尽而崩溃,其核心原因通常在于程序对内存资源的“申请”与“释放”之间,出现了不平衡或管理失效。一个看似平稳运行的程序,其内存占用持续增长,背后往往隐藏着系统性的缺陷。导致这一问题的五大“元凶”主要涵盖:存在未被回收的“内存泄漏”、一次性向内存加载了“过量数据”、不恰当的数据结构选择导致“空间浪费”、并发场景下资源的“不当复制”、以及底层框架或第三方库的“隐性开销”。

其中,存在未被回收的“内存泄漏”,是最为经典和隐蔽的原因。它指的是,程序在运行过程中,持续地向系统申请新的内存空间来存放临时对象或数据,但在使用完毕后,因为代码中的逻辑缺陷,未能将这些不再需要的对象,从“引用链”中释放掉。这使得垃圾回收机制,错误地认为这些对象“仍在使用中”,从而永远无法回收它们所占用的内存。日积月累,这些“僵尸”对象,就会像一个“只进不出”的黑洞,悄无-声息地,吞噬掉所有可用的系统内存。

一、内存的“世界观”:程序如何使用内存

要深入理解内存为何会被“不知不觉地”耗尽,我们必须首先,对程序“如何使用内存”这一基础问题,建立一个清晰、准确的认知模型。程序的内存使用,并非一个混沌的整体,而是被清晰地,划分为两个核心区域:栈内存和堆内存,两者各司其职,遵循着截然不同的管理规则。

首先,我们来谈谈栈内存。这部分内存是由编译器或解释器进行自动管理的,主要用于存放函数的参数、局部变量以及记录函数调用的“返回地址”。栈内存的特点是空间相对较小,但分配和回收速度极快。每当一个函数被调用时,系统会自动地在栈顶为其分配一小块内存,这块内存通常被称为“栈帧”;而当函数执行完毕返回时,这块内存又会被自动地立即释放。因此,栈内存中的数据,其生命周期与函数的生命周期是严格绑定的。除了因“无限递归”而导致的“栈溢出”这种特殊情况,栈内存通常不是导致程序内存“持续增长”的根源。

与之相对的,是堆内存。这部分内存则用于存放那些更复杂、更大、生命周期也更长的“对象”,例如一个用户对象或一个包含了大量数据的列表。在Java、Python、JavaScript等具有自动垃圾回收的现代语言中,堆内存的分配(例如,通过新建对象的关键字)是由我们程序员来控制的;而其“释放”,则是由一个被称为“垃圾回收器”的系统进程来“自动”完成的。绝大多数的、不知不觉的内存占用问题,其“事发现场”,都发生在“堆内存”之中。

在整个**内存管理**的生命周期中,包含三个基本步骤:分配内存、使用内存、以及释放内存。而几乎所有难以察觉的内存问题,都出在最后一步“释放内存”上。

二、核心机制:自动垃圾回收的“智慧”与“盲区”

为了将开发者从繁琐、易错的手动内存管理中解放出来,现代编程语言,普遍引入了“自动**垃圾回收**”机制。

垃圾回收器的工作原理虽然内部算法极其复杂,但其核心思想却非常质朴,可以概括为“可达性分析”。这个过程的起点,是程序中一些被称为“根”的对象,这些“根”通常包括全局变量、当前所有函数调用栈上的局部变量和参数等。从这些“根”对象出发,垃圾回收器会像一个探险家一样,沿着对象之间的“引用”关系(例如,A对象的一个属性,指向了B对象),去遍历整个堆内存中的所有对象。通过这种遍历,所有能够从“根”对象出发,通过一条或多条“引用链”,最终被“访问”到的对象,都被认为是“存活的”、“有用的”,即“可达的”。反之,所有无法从任何一个“根”出发被访问到的对象,则被认为是“死亡的”、“无用的”,即“不可达的”。最终,垃圾回收器的任务就是将所有这些被判定为“不可达”的对象,所占用的内存空间,进行回收和清理,以供后续的程序重新分配和使用。

然而,垃圾回收器是一个极其勤勉、忠实的“清洁工”,但它,绝非一个“智能”的“业务专家”。它判断一个对象是否“存活”的唯一标准,就是技术层面的“可达性”,而无法,从“业务逻辑”的层面,去判断一个对象,是否“仍然被需要”。这正是导致“内存泄漏”的根本原因。一个“逻辑上”已经不再被需要的对象,如果,因为代码中的某个疏忽,仍然,被至少一个“存活”的对象(最终可以追溯到“根”)所引用着,那么,在垃圾回收器眼中,它就依然是“可达的”,因此也就永远不会被回收。

三、元凶一:经典的“内存泄漏”

基于上述原理,我们可以系统性地,识别出那些在实践中,最常见的、导致“逻辑泄漏”的编码模式。

一种经典的泄漏场景是未被移除的“事件监听器”。在图形界面或前端开发中,当你创建了一个“临时”的、用于显示某个弹窗的组件时,这个组件为了响应用户的点击,常常会向一个“全局”的、或生命周期很长的“文档对象”,注册一个“事件监听器”。当这个弹窗被关闭后,你期望这个“临时”组件应被回收。然而,因为那个“全局”的文档对象,在其内部的“监听器列表”中,还保持着对这个临时组件内部回调函数的“引用”,这就形成了一条从“全局对象”到“临时组件”的、牢固的“引用链”。只要这个全局对象存在,这个本应“死亡”的临时组件,就永远无法被垃圾回收器所回收。如果用户反复地打开和关闭这个弹窗,那么,内存中,就会堆积起成百上千个“死而不僵”的组件实例,最终,导致内存耗尽。

与事件监听器类似,一个启动后就永远不会被清除的“定时器”,如果其回调函数,引用了某个“大对象”,那么,这个“大对象”的内存,也同样,永远不会被释放。

在Java等后端语言中,**静态集合类的“陷阱”**也同样普遍。静态变量的生命周期,是与整个应用程序的生命周期相绑定的。如果为了方便,一个开发者将本地缓存实现为了一个“静态的哈希表”,并且只向其中添加数据,而缺乏一个有效的“过期”或“移除”机制,那么任何一个被添加到这个静态缓存中的对象,都将永久地驻留在内存中,直至应用程序关闭。如果这个添加操作被高频地调用,那么,这个静态缓存,就会像一个“只进不出”的容器,无休止地吞噬着堆内存。

四、元凶二:低效的内存“使用模式”

除了经典的“内存泄漏”,一些低效的、粗放的内存“使用模式”,同样,是导致程序“不知不觉”地,占用大量内存的常见原因。

最典型的问题就是数据的“全量”加载。例如,试图将一个大小为2个G的日志文件或数据文件,一次性地,全部读取到一个“字符串”或“字节数组”变量中;或者,执行一个数据库查询,在没有进行“分页”或“条件限制”的情况下,返回了一个包含了数百万行记录的结果集,并试图将其全部加载到内存中。这些操作,都会瞬间向操作系统申请巨大的堆内存,不仅可能会因为内存不足而直接失败,更会给垃圾回收器带来巨大的压力,引发长时间的程序卡顿。对于所有“大数据量”的处理场景,都必须强制性地采用“流式处理”或“分批处理”的模式,例如逐行读取文件,或使用分页查询来处理数据库结果。

另一个常见的问题,源于字符串的“不可变性”与拼接。在Java等语言中,字符串是“不可变”的。这意味着,任何对字符串的“修改”(例如,拼接),都不会在“原地”进行,而是会创建一个全新的字符串对象。如果在一个需要执行十万次的循环中,使用加号来反复地进行字符串的拼接,这个看似简单的操作,会在内存中创建出十万个临时的、无用的、中间态的字符串对象。这会极大地增加内存的消耗和垃圾回收的负担。在需要进行大量字符串拼接的场景下,必须使用像StringBuilder这样,专门为“可变字符串”而设计的、更高效的工具类。

五、诊断与预防

要系统性地,与内存占用问题作斗争,我们需要一套“诊断”与“预防”相结合的组合拳。

在诊断方面,内存分析器是发现问题的最强大工具。它能够,在程序的某个时间点,生成一份完整的“堆内存快照”。这份快照,详尽地记录了,在那个瞬间,内存中到底存在着哪些“对象”,每个对象占用了多大的空间,以及最重要的——这些对象是被谁所“引用”着的。通过在程序运行的不同时间点,生成两份或多份堆内存快照,然后,对它们进行对比分析,我们就可以清晰地看到,是哪些类型的对象,在持续地、只增不减地占据着内存。然后,再沿着这些“可疑”对象的“引用链”,向上追溯,我们通常就能最终地定位到那个导致它们“无法被释放”的“罪魁祸首”。

在预防层面,则需要将“内存意识”融入到团队的日常流程和规范中。首先,代码审查是一个重要的环节,审查者应特别关注那些可能导致资源不被释放的“高危”代码模式,例如静态集合的使用、事件监听器的注册以及定时器的启动。其次,团队应建立一条铁的编码规范,即资源管理的“配对”原则:任何一种“申请”或“订阅”资源的操作,都必须有一个明确的、与之配-对的“释放”或“取消订阅”的操作,并且,这个“释放”操作,必须被放置在一个能够被“保证执行”的代码块中。最后,压力测试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,通过在项目发布前,进行长时间的、高负载的压力测试,是提前暴露那些“缓慢的、不易察觉的”内存泄漏的、最有效的手段。

在实践中,当一个严重的内存泄漏问题被发现时,应立即地,在像 PingCode 这样的研发管理工具中,为其,创建一个最高优先级的“缺陷”工作项,并将相关的“堆内存快照”分析报告,作为附件上传。而在一个数据密集型的项目规划之初,也应在 Worktile 的项目计划中,明确地,设立专门的“内存压力测试”和“性能优化”的任务节点。

常见问答 (FAQ)

Q1: “内存泄漏”和“内存溢出”有什么区别?

A1: “内存泄漏”,是“原因”。它指的是,程序中,那些不再被需要的内存,因为逻辑错误,而无法被系统回收的过程。而“内存溢出”,则是“结果”。它指的是,因为持续的内存泄漏,或一次性申请了过大的内存,而最终导致,程序耗尽了所有可用的内存,并因此而崩溃的现象。

Q2: 像Java或Python这样有自动垃圾回收的语言,为什么还会发生内存泄漏?

A2: 因为,垃圾回收器,其判断一个对象是否“可被回收”的唯一标准,是“该对象,是否,仍然,存在任何一个有效的‘引用’链条,能够从根节点,访问到它”。它并不具备,从“业务逻辑”上,去判断一个对象是否“不再被需要”的能力。内存泄漏,正是利用了这一点,通过一个“无用”但却“有效”的引用,来“欺骗”了垃圾回收器。

Q3: 什么是“堆”内存和“栈”内存?

A3: “栈”内存,是用于存放函数调用信息和局部的、小的、简单类型变量的,由系统自动管理的、小而快的内存区域。而“堆”内存,则是用于存放对象实例等复杂的、大的、生命周期更长的数据的、需要由垃圾回收器来管理的、大而相对慢的内存区域。

Q4: 我应该如何使用代码审查来发现内存泄漏?

A4: 在代码审查中,应特别地,像“审计”一样,去关注那些“资源申请与释放的对称性”。看到一个“添加监听器”的操作,就要下意识地,去寻找,与之对应的“移除监听器”,是否在合适的时机(例如,组件销毁时),被调用了。看到一个向“全局”或“静态”集合中,添加元素的代码,就要立即质询:“在何种机制下,这些元素,会被从这个集合中,移除出去?”

原创文章,作者:十亿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docs.pingcode.com/baike/5215002